临床笔记2

2023/11/02 admin 332

图片关键词


【Daily Note】11/1/2023

 

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满怀热情和希望地想要干成某件事或者爱上某个人,当被拒绝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像垃圾一样被扔到了一边,丧失了任何价值,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自信心直落千丈,不敢直面他人,怕人,尤其害怕熟悉的人,看到自己不堪的样子。

 

有个概念叫做 resilience (复原力)。当一个弹簧被压扁后,它还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人的复原了就是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从挫折中走出来的能力,恢复原来的功能状态的能力,不气馁、继续努力的能力。

 

从心理的”垃圾堆“中走出来,走进繁花盛开的花园里的能力,在自己的枝头挂满桃李的能力。

 

如果挫折和伤害已经发生,把它看成上天给的一个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

 

如果是某个人拒绝了你,不是你不配,而是ta不配一个更好的你。


临床笔记1: http://www.francywang.com/news/shownews.php?id=712



【Daily Note】11/2/2023


孤独是什么?它是一种状态?一种情绪?一种感觉?还是一个事实?

 

今天落笔之前的很长时间心绪都平静不下来,我和一个人的孤独感发生了共情,而且持续到现在,像被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锁链所禁锢,禁锢在那个她所描述的核战之后冰川之上的“小屋里”,那个她叫做家的地方--冰冷、阴暗、饥饿、孤独,围绕她的是布满裂纹和长满霉斑的冰冷墙壁,陪伴她的唯有一个破碎成羽毛状的天使。那种强烈到十二分、二十分的孤独感,以及盼望有人来救赎但又自知百分百无望的感觉。

 

我的心被紧紧地抓住,眼泪开始充盈似要喷薄而出但却又哭不出来,似乎进入了那种前天刚写过的隔离状态。尽量表现出一种“镇定”状态,因为我的无力感…得有怎样的力量才能把她从那样的孤独中拉出来?

 

无为算不算有为?有些情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必须要在那种情感中走一遭,挺过来。默默的陪伴,不评判,不催促,更不指责,这也许就是最好的无为而为。让我用我 mind 里的手握住你的手吧(holding & containing)。只希望有一天,你能把小屋的们轻轻地推开一道缝,伸出一只脚,接着另一只脚,然后一步一步去寻找那可以温暖内心的阳光。

(FW)

 

https://youtu.be/bkb2ftoerP8?si=0veXmr7IcatJwyLL

“想你的时候,抬头微笑,知道不知道?”

 

 

临床笔记2: http://www.francywang.com/news/shownews.php?lang=cn&id=713

临床笔记1: http://www.francywang.com/news/shownews.php?id=712

 

【Daily Note】11/3/2023
  • 肉体受伤愈合后在伤口的地方会形成疤痕组织。即使愈合后那块疤痕仍然有时会痛,有时会痒,感觉功能也和周围正常组织不同。但是,疤痕组织却比正常组织更坚固。心理创伤也是可以愈合的,尽管也会留下心理上的疤痕,有时候仍然会痛,可能变得更敏感,也可能更迟钝,但心理也可以变得更坚韧,更成熟。也有人对我说正是不幸的遭遇让自己认识到自己承受能力的强度,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了。

  • 环境影响人,比如突然发生的战争,neighborhood 出现或媒体报道的的犯罪案件等,但影响程度因人而异。您有没有感觉最近比以往更缺乏安全感呢?

  • 今天很佩服一个小朋友的领悟能力,他的父母从小就让他见一个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 工作,看来他们的投资得到了很好的回报。领悟,的确不完全和人的学历、经历有关,和自以为更没什么关系。


Daily Note11/6/2023


  • 有些创伤看似过去了,但其实蛰伏身体里Scarfone 把它叫做“unpast”(未了之事)。这种未过去的创伤,蛰伏在身体里,当外界有新的、可能的会造成伤害的信号出现时,那种身体的记忆就会被自动调动起来,形成一种难以阻挡的连锁和瀑布效应,直到相关的情绪反应比如愤怒、害怕、难过等(经常是非单一的情绪混合)被表现和发泄出来,直到有人帮助她/他认识到情绪的来龙去脉,才能在今后,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有能力观察到和意识到心理情感层面在发生什么,其情绪反应才能逐渐减弱到可控的程度。


  • 自恋的人需要时时刻刻体现自己的优越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贬低打压别人和抬高自己。有时是戴着为对方好的面具进行的。所以,很多人都在不自觉中接受了他们传递过来的关于自己的(通常都是经过添油加醋,虽有些无足轻重的事实相关,但通常并不确实的)负面信息。而对于敢于不听其所言的人,则会使他们恼羞成怒,进行公开的,或在内心里(不得不说也挺煎熬的),攻击对方,并感觉对方伤害了自己。比如有的人被对方数落一顿,开始的时候还对对方的推心置腹和醍醐灌顶感激在心,直到很久之后才发现为什么我怎么做都不对呢?都不好呢?(FW)



Daily Note11/7/2023


寂寥.共情


趴在奶奶的肩头

那个有着好闻香味的身影

消失在巷子的拐角,

婴孩的喉咙只能发出呜呜泣语

眼中湿滑的东西

把世界变得模糊


站在操场上,独自

散了,人都散了

不能等等我吗?

饭盒挂在书包带子上,摇摇晃晃

杨花伴着柳絮纷纷扬扬

辨不出该去的方向


帷幕拉上了

热闹安静下来

街灯在雾中迷离

棕树叶在风里结伴嬉戏

一片红叶缓缓飘下

落在了石凳上

FW


图片关键词



Daily Note11/9/2023


昨天晚上记录了几个梦的分析,因为太困就没有写可以post 在这里的 note,今天就从梦开始吧。


  • Freud 说一个梦总是在两个时刻(moment)的交叉口出现。这两个时刻一个是当下时刻发生的事情,另一个是婴孩时刻(infantile)发生过的事情。是现在和过去的交叉和交织,这也是进行梦的分析这件事令人兴味盎然的原因之一。

  • 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时刻呈现不同的 self-state (自体状态),比如一个成功的...商人跟人精明有效地谈生意的时候,是在一个发展很好的成人状态。当他和人嬉闹喝酒,喝醉了跟人打架斗殴,跟姑娘打情骂俏的时候,处在一个青春期(adolescence)的状态。死乞白赖地跟父母要钱,不给钱就死乞白赖和撒泼的时候,则处在一个小孩子(infantile)的状态。

  • 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并且在原生家庭的土壤里长大并刻有原生家庭的印记,那么当两个人相爱的时候,就算不相爱但一起生活的时候,希望两个人能够相互治愈而不是相互嫌弃甚至攻击。

                               (FW)


The purpose of poetry is to remind us


how difficult it is to remain one person,


for our house is open, there are no keys in the doors,


and invisible guests come in and out at will.


Czesław Miłosz


诗个让我们知道

始终保持同一个人是多么可困难,

房门是打开的,每个房间都没有打开的钥匙,

不可见的客人随意进进出出。




关于self-state, 这里有篇文章可以参考:

https://healingintheblur.com/2018/06/19/philip-bromberg-on-self-states/


Daily Note11/10/2023

 

今日份心酸:

 

    当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从来都没有很亲近过,但突然有一天发现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极其相似,那么除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之外,会不会还有其它的原因呢?其实,让你渴望又无法亲近另一个人的时候,悄悄“变成” 那个人(心理认同)却是虽令人心酸但唯一可行的“亲近”方式呢。

 

    隐藏自己,是怕人嫌弃而已。怕人嫌弃,是不能自我欣赏而已。不能自我欣赏,是因为不曾感到被那个人欣赏而已。那个人不能欣赏我,是她/他也不曾觉得被人欣赏而已...

(FW)




Daily Note11/13/2023


今天讨论案例的时候,用到一个词:Violent to separate (激烈的分离行为)。有些野生动物长大后,动物妈妈就会把孩子赶出去,让它们独立生存;当鸟儿长大后,鸟妈妈也会把它们推出去让它们自己飞出去觅食;很多鱼儿妈妈更绝,下完卵就完成了工作,鱼儿孵化之后就在本能的指引下去适应环境和生存了。


正常情况下,人类孩子的成长也基本如此。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母亲处在Winnicott 所谓的 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原发性母爱全神贯注)的状态,就是说在孩子刚出生的一段时间里,母亲全部身心都在孩子身上,关注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等过一段之后,就收回一些注意力;再大一点,就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那么,如果一切正常,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孩子就会享受到相当多的自由空间,有时候这种自由空间是孩子通过比较激烈的情绪或行为(反叛)争取到的,而父母也进行配合,当看到孩子没有出现大的差池,就给予越来越多的自由。而到了成年,就会放手让孩子进一步独立,不再对孩子有强加的行为。而正常成长的孩子,也能够学会独立,不再对父母过多地索求。最后达成互相关心也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但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父母坚持掌控一切,“无微不至”地管理着一切,强调顺从和服从,遇到不顺从的情况就会表现出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或者给予暴力(身体或精神的暴力)对待。孩子,有时是为了照顾父母的情绪,有时是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样的家庭,对父母顺从、乖巧、甚至崇拜(其实是父母对子女PUA的结果)。但是当孩子进入到社会,发现世界上还有其它样的家庭(很多时候是通过交朋友或男/女朋友发现的),发现其他人以及他们的父母有不一样的相处方式。同时人人都有向往自主和自由的需求,如果父母还不改变自己(强制式)的行为方式,或者通过精神的控制而不容许孩子“分离”(精神和心理意义上的分离和独立),那么原来的乖孩子可能会通过非常激烈的方式以谋得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空间,也就是“violent to separate”.


这种情况还是挺常见的。


有人说,有的人可能还很希望有那种非常关心的父母呢。是的,还有一类父母是忽视型的,他们的孩子可能很希望有个非常关心自己的父母。但是,关系/温暖型不等于掌控型,民主型不等于忽视型,主要是底层逻辑不同。此处不详细讨论了。


Daily Note11/14/2023


    昨天发出上一个笔记之后就在想怎样更好地表达“violent to separate"(激烈的分离行为)呢?我想出一个比喻----拔河(tug of war)。每个人都有自主和自由的愿望(如果一个成人没有这种愿望,那说明“病”得不轻)。如果父母当孩子长大后仍然不能给放松掌控的力量,而孩子想自主和自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话,父母和孩子就形成一个拔河的态势,其结果只有两种:一方“战败”跌倒,或者绳子(关系)被拉扯断裂。无论哪一种,都相当地 violent(激烈)。

 

    有人总结出四种亲子(Parent-child)关系,分别是不介入(uninvolved)型、溺爱(permissive)型、权威(authoritative)性、和暴君型(authoritarian)型。现在认为权威型是比较理想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既有规则的设定又不缺乏温暖。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亲子(parent-child)关系在孩子小时候是比较理想的,但不是 parent-teen child 和 parent-adult child 的理想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要让朋友的成分逐渐增多,最后达成一种平等。当然,并不排除亲情、爱、和有度的亲密。我在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情况是暴君型的父母,其次是不介入型,最有问题的是孩子小时候不介入(比如交给保姆或老人抚养),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甚至完全没有建立起来,长大后却保持暴君式掌控的类型。

 

    患有广泛性焦虑的病人/来访需要长期cope自己的焦虑倾向,对于广泛性焦虑的病人/来访,除了倾听、认知校正、精神分析之外,帮助病人/来访提高行动力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任务,当把该做的事情完成了,就可能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减轻焦虑的程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FW)


图片关键词




【Daily Note】11/15/2023

爱、恨、情、仇----今天这四个字在我脑子里萦绕了好久。


你能接受爱一个人也恨同一个人吗?反之亦然,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明明恨一个人的时候还在爱着ta 呢?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有时候你感觉不到你恨一个人的同时其实也深深地爱着ta,比如......你的母亲。有的时候你明明是想恨一个人的,却没有意识到同时还保留着对ta的情谊,比如......你的前夫/妻。


爱恨分明,快意恩仇,有痛快淋漓的感觉,但如果眼里不能揉进一点儿沙子,要求事事泾渭分明,其实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的表现,客体关系理论称处在偏执-分裂位(P-S)的水平。也是边缘性人格的一个特征之一。


成熟的人懂得整合各种情感并能够和他们相处,那是成熟的抑郁位(D)水平。


嘿嘿,心理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您接受并容忍这种矛盾情感的能力,不至于自己崩溃,也不至于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FW)



Daily Note11/16/2023 

  • 今天听到一个令我震惊的消息,震惊之余,唏嘘不已。很遗憾没有人能够敏感地注意到一个人已经非常明显的精神症状,而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救治。人的身体不舒服了,比如肚子老痛,就算没有影响食欲,也没有体重减轻或影响活动,如果肚子老痛的话,人们大都会到医院检查一下,以确认到底有没有毛病。人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心理和精神的现象,该寻求帮助的不要犹豫,比如明显的自大、自卑、情绪不、过度焦、过度悲观抑郁...等,去看一看总没有什么坏处的,有时是可以救命的。我们也是可以救命的!像外科医生一样,Freud 就是这么认为的。有时候,人们会说:啊,ta就是这样的性格,其实有时候并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病了。就算是性格,有些性格也是很有“杀伤力的,进行性格的调整和矫正,多一些自我成长,不光有助于ta 开挂人生,也会提高ta自身和家庭的幸福感,并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 今天就有一个很具自我观察能力且主动要求进行评估的病人,给ta点个赞!

  • 当你看到一个人在做一个明显不太理智的决定的时候,如果ta 在其它方面都没有丧失理性,有时候可以看看这样做对ta 的潜在好处,或者那样做满足了什么潜在的需求,或者在表达某种没有办法直接表达的东西......(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作用)。

          (FW



Daily Note11/16/2023


哀伤(Mourning)过程:哀伤是一个过程,业内人士都对哀伤的五阶段或者七阶段理论。那些理论主要是对亲人突然去世的情景而言,对于有些亲人的去世不是突然的,被认为是自然死亡的,通常不会经过所有的阶段,但是,nevertheless,无论做过多少心理准备,等亲人去世的事实发生时,都会对人带来相当强烈的冲击,唤起很多(被压抑的或被时间掩埋的)记忆和情感,如果本来和逝者的关系不太好,可能会有内疚、自责、愤怒等情感出现;如果原来关系不错,这个时候却也是重温爱、关怀、支持、鼓励等正面情感的时候。哀伤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亲人/朋友去世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反应,是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个时机。


图片关键词


【Daily Note】11/18/2023 追蛇效应


我也来谈谈“追蛇效应”。追蛇效应就是说当一个人被毒舌咬伤后,对那个咬伤他的蛇紧追不舍,一心要把那个蛇打死。虽然他的愿望很可以理解,但这明显是不理性的抉择,因为理性的抉择是先想办法救自己,追蛇的行为只能使自己死得更快。


另外,人类/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本能的做出fight or flight (战斗或逃跑)的本能,而那个追蛇的人是选了fight 的选项。


生活中类似追蛇的例子很多,比如为了一件不大的事情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生命中的好几年就这样纠缠过去了,而人生的黄金时代有几个好几年呢?比如有人说了自己的坏话,一定去想办法报复,甚至不惜编造和散播谣言,理由是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其结果是自己更加不好过。那些本来可以挥挥手让它过去的事情,因为纠缠其中,活得或怨气冲天,或凄凄惨惨,或心惊胆颤,或疾病(包括心理疾病)缠身,或妻离子散(比如家庭破裂),甚或家破人亡(并非危言耸听)。

这些都是追蛇效应。


我忍不住想,被蛇咬的人为什么要去追蛇呢?那条毒蛇咬我一口,我可能会命丧黄泉,想去打死那条万恶的毒蛇这不可以吗?从情感层面完全可以理解!这么做是人的本能所致----前一阵子我在一个微信视频中提到人的两大本能,一个是个体生存的本能,一个是种族繁衍的本能。那么被蛇咬伤后,个体的生存受到了威胁,那么本能上就要去消除那个威胁生存的客体----蛇


Daily Note11/21/2023 原生家庭话题、焦


图片关键词


  • 正常情况下,在关系中一个人的配得感是和关系亲密程度成正比的。无论显性关系多么“亲近”,比如亲子关系,是不是应该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但是,表面上是亲子关系不等于内心里的亲密。真正的亲子亲密需要在爱的浸润中一点点地积累形成。父母心里的爱就算如汪洋般博大汹涌,如果孩子没有浸润其中,真正的亲密感都无法形成。所以这样的亲子关系只是形式上的亲子关系,没有底层的深厚根基。而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并不父母真正的孩子,他虽在关系中,却感到是个局外人(outsider),甚至会觉得是父母额外的负担,尤其是那些经常在听父母的“忆苦思甜”(不是说父母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经历,而是要看这样做的动机是否为了驯服孩子)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觉得自己不配得父母的付出,包括情感的和物质及金钱的给予。他们可能会早早地独立,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有时会离父母,以减轻自己内心的的情感冲突。

  • 有些焦是不可避免的,当面临一件重大的事情,有焦体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过度的焦会影响注意力,不能专注于该做的事情,但适度的焦可以帮助自己筹集资源,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遇到同样的事的话,为什么有的人会过度焦失去功能,而有的人则能够比较从容应对呢?你想过吗?


  • 今天脑子里在转悠一个家族性自恋的case。想等有空的时候好好写写它。

(FW)



Daily Note11/21/2023 冒牌综合症


  • 用愤怒掩饰内心的悲伤,你有过吗?

  • 昨天提到配得感感,有一种配得感爆棚的人,那就是......患有自恋性人格障碍(NPD)的人,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如果不熟悉可以去我的网站去读一读有关文章。

  • 使我想起还有一种人老觉得自己不配,觉得自己是冒牌货。这是患有冒牌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一群人。仔细想一下,患有冒牌综合症的人和自恋人格障碍的人除了内心都是焦不安的这点相同之外,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人。

 

自恋人格障碍

NPD(典型overt NPD

冒牌综合症

Imposter Syndrome

(非正式诊断名词)

我是最棒的,所有人都不如我

I am the best

感觉自己像是冒牌的,且别人会发现我是冒牌的

配得感(entitlement---因为我是最棒的所以我配得到最好的

不配得---因为我是冒牌的,所以我不配得到荣誉、提拔、报酬

贬低其他人,且生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好

生怕被发现是冒牌的

内心是焦虑不安的

内心是焦虑不安的


 

(FW)

图片关键词



Daily Note11/23/2023 讲个故事

 

   讲个小故事:今天上午开车去 Downtown,路上堵车,到 downtown 又有很多 施工,设置了很多路障,比预定时间晚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好不容易到了倒数第二的一个红绿灯路口,却发现前面的路给堵上了。别无选择,只好拐弯绕路,又耽误了大约15分钟(到处堵车)才到目的地。虽然晚了点,但还是到了目的地,初始目标达到了,也没有晚了回来见病人。我问听我讲故事的小朋友:你听懂我想讲什么了吗?” “听懂了。有时候看似进入了一个死胡同(dead end),但如果换个思路,说不定能 figure out 一条新的路。

  

   激进有两层意思:1. 急进,急于变革;2. 极端化。激进的英文为 radical radicalism,指追求快速的、彻底的、根本性的变革。激进化,指从温和的态度和观点转而支持极端意识形态观点的过程。常见于年轻人但不限于年轻人。急进化和激进的观点有时看上去很吸引人,因为它给人一种伪希望,一种错觉,仿佛只要声音足够大,变革就能够成为现实,尽管要变革发声是不可缺少的。从心理学看,激进也可能是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表现,是arrest PS位的表现,也就是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信息整合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从温和的自我忽然变得非常激进,也许是因为mental state (精神状态)的改变所致,需要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帮助。也可能和心理的某种创伤有关,应该来找我们谈一谈。

              FW


Daily Note-11-27-2023    What is real? 什么是真实?

图片关键词

      “什么是真实的?” 有一天玩具小兔问摇摇马,“是不是就是里面都嗡嗡响的声音,外面有关转动的把手?“

          “真实不是说你是怎样制造的。“ 摇摇马说。”它是当一个孩子爱了你很长很长时间之后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是和你玩很长时间,而是真正地爱你之后,你就变得真实了。“

          “变真实会痛吗?” 玩具小兔问。

          “有时候会的..." 摇摇马说。“但是,当你真心想变真实的时候你就不会介意痛了。”

          “那它是突然发生的还是一点一点变化的?”玩具小兔问。

          “它不是突然发生的。需要一个过程。” 摇摇马说。他继续道:“成为真实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不能坚持的、易怒的、娇弱的,都不能成为真实。”

           摇摇马又补充道:“一般来说,当你成为真实的时候,你大部分的绒毛都被磨光了,眼睛也掉出来了,关节也松动了。但这些都无所谓,因为一旦成为真实的,你就不可能是丑陋的了!除了在那些不理解的人眼里。”

          “嗯~,很有趣。” 玩具小兔说。


(”What is REAL?" - 译自《The Story of The Toy Rabbit & The Rocking Horse》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治疗就是帮助一个人去掉各种防御机制变得更加真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有些痛,过程必定漫长,但一定是值得的。

              (FW)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