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以及不同类型

2023/07/03 admin 288

英文的自恋是 narcissism,其来源是一个关于 Narcissus 的神话,这个神话有不同的版本,但我喜欢这一个版本,因为这个版本里面除了 Narcissus 还有另一个人物 Echo。

No alt text provided for this image
Picture captured online, contact to delete if there is copyright concern

故事是这样的:Narcissus 是河神和仙女 Liriope 的儿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猎人,并出落成一个非常美貌英俊的少年,很多人都爱他,但他没有回应其他人感情的能力。Echo 是一个仙女,但她生来因为受到诅咒,不能自己说话,只能重复他人的声音和最后一个词。她因为爱上了 Narcissus,在树林里四处跟随着他,但她不能对他说话。终于有一天,Narcissus 想跟 Echo 说话,但Echo只能重复他的话的最后一个词,没有办法对话。有一天,Echo 终于鼓足勇气过去,想拥抱 Narcissus,但他拒绝了。因为受到拒绝,Echo 从此就躲起来了,但是因为相思而致身体衰竭。据说她的骨头在她死后变成了石头,保留回响其它的声音能力。 

因为 Narcissus 不能爱/回应他人的情感,上帝就使他永远不能拥有任何东西。有一天,他在打猎的路上走到一个清澈如镜的泉水边,当他想弯腰喝水的时候,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立刻爱上了自己的影子。他想用手拥抱水中的影子,但他一伸手影子就破碎了,爱而不得,使得他更加迷恋自己的影子。从此,他就一直趴在泉水旁,注视水中自己的影子,不吃不喝,身体逐渐衰弱。Echo 来看他,感到很伤心。Narchissus 跟她说再见,但她仍然只能重复他最后的话。后来,Narcissus 衰竭而死,Echo 就更加伤心了。人们用头发盖住Narcissus的身体,准备埋葬他,但一回头,他的尸体不见了,那里长出一束美丽的花。那种花就是水仙花,花的英文名字就是 Narcissus。

我喜欢这个版本是因为这个版本里除了 Narcissus 还有一个爱他的 Echo,是一个 relational 的版本。故事展示了自恋者 “fall-in-love" with themselves 无法看到别人,无法回应他人的状态,这样的人,很多人都不喜欢,但他们不是也很无助吗?他们缺少回应他人的能力,因而,不能爱他人,也不能接受他人的爱,只能注视着自己的影子,孑孑然度过余生。

在他身边的人呢?他们身边的人是不能有自己的声音的。神话中的 Echo 是因为受了 Jupiter 妻子 Juno (在希腊神话里,是 Zeus 的妻子 HeraHera。可见她也是一个自恋狂,很可能是报复性自恋的类型)的诅咒而失去了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说她是更高级力量(god,更强大的自恋者),的牺牲品。那么在现实中,具有自恋人格障碍的人也是不准许身边的人有自己的声音的,因为他们是自我中心的,只有自己对他人有绝对的控制时才能感到安心。这样的人如果做了一个公司的 boss, 那么就是一个独裁的上司,也许会假装聆听别人的声音,但不会真的听到别人的声音,最终还是要让别人执行自己早已做出的决定。这样的人在家里,则是一个非常掌控、霸道、甚者虐待狂的家长和配偶,要求孩子和配偶绝对的服从,遇到抵抗的话就会暴怒、惩罚、甚至虐待。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如果你生活、工作在具有自恋人格障碍的人周围的话,如果想要跟他们“和平共处”,比如如果想避免面对对方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行为的话,你能够做的最多也就是做一个 “Echo”,对他/她的声音做出一点儿回声,不能有自己的声音。

还有一个关于 Narcissus 的版本,也很有意思,说 Narcissus 本来有一个孪生妹妹,他非常爱她。后来他妹妹死了,他因为太思念妹妹,就到水边看自己水中的倒影(因为他们长得相似)。这个版本的 Narcissus 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有创伤的成分在---即 Narcissus 具有丧失之痛,痛失自己所爱的妹妹。

创伤也是经常可以在自恋者的人生经历中找到的。笼统地说,心理创伤和失去爱有关,比如父母的爱。这种失去的形式可以是父母的掌控、虐待、抛弃(比如死亡、弃养、寄养),也可以是一种虚假的爱,表面上仿佛“很爱”,但实际上是自私的、投射的、操控的,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私欲的工具的。自恋也说明一个人为了感觉被爱可以走多么极端的途径--极端地 “爱” 自己!并迫使他人满足和服从自己。

现代心理学意义的自恋的定义是什么呢?自恋是一种以自我中心为特色的人格类型,过度地把自己的需求和自我重要性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并经常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自恋是一个谱系(spectrum),可以从无害的自我沉溺到严重的自恋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则是一种精神疾病了。NPD 是黑暗三项(dark triad)之一,另外两个是权术主义和反社会,即自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权术人格(Machiavellians personality)、和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or psychopath)并称黑暗三项。黑暗三项是一种人格理论(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rcissism)。这三种人格的人格特征是互相重叠的(此处不加详述)。

上面说到自恋是一个谱系,从轻度无害的轻度自恋,到达到精神疾病级别的自恋性人格障碍。那么自恋性人格障碍都有哪些表现呢?DSM-5 中自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诊断标准包括弥漫的自大、对称赞的需求、缺乏共情能力。这些特征从成年早期开始,具有以下症状中的至少五项:

患有此疾病的人群可能有:


  • 自负感异常高,需要他人持续的赞美和钦佩。

  • 觉得自己比他人更有资格享受特权和特殊待遇(资格感)。

  • 即使没有成就,也期望获得优秀的认可。

  • 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

  • 痴迷于成功、权势、才华、美丽或完美伴侣的幻想。

  • 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只能与同样特别的人交往或者被他们理解。

  • 批评和看不起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人。

  • 希望得到特殊优待,希望别人毫无疑问地照着自己的想法做(资格感)。

  • 占别人便宜以达到自己目的。

  • 无法或不愿意承认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觉得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资格感)。

  • 嫉妒别人,也认为别人嫉妒自己。

  • 行为傲慢,经常吹牛,给人以自负的印象。

  •  坚持认为自己应拥有最好的一切,例如,最好的汽车或办公室。


同时,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他人的“批评”非常敏感,且很难接受他人“批评” 的事情 (批评加引号代表他们会把非批评的东西,比如正常讨论、建议当成批评,还会在他人的眼神、语气、动作、文字中寻找批评的含义。他们会:


  • 在没有得到特别认可或特殊待遇时变得不耐烦或生气。

  • 与他人交往存在重大问题,容易感到被轻视。

  • 愤怒或轻蔑地做出反应,试图贬低别人,使自己显得优越。

  •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 在应对压力和适应变化方面有严重问题。

  • 不敢面对或回避可能会失败的情况。

  • 由于自己达不到完美而感到沮丧和情绪化。

  • 私下里有不安全感、羞愧感、屈辱感和害怕被认为是失败者。



这些标准不应用在青春期少年或者具有其他精神或身体(比如物质滥用)的人身上。

造成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是什么?一般来说,对自恋形成的确切原因仍然不清楚,但认为父母和家庭教育(parenting)和遗传因素都是相关因素。

观察到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可能有:


  • 虐待、早年创伤(因为父母/家庭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创伤)

  • 来自父母或祖父母或家庭成员的过度关注和溺爱,给孩子一种他有权利得到特殊对待,其他人和事都应该给他让路。

  • 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孩子感到其他人有责任保护自己

  • 过度的、空洞且模糊的赞美,促使孩子产生一种模糊的自己非常好但有没有实质性的成绩的支持。

  • 对孩子的明显的或隐含的完美要求,以及达不到完美的时候明显的或隐含的不满产生一种压抑、窒息的环境,而有一些成绩的时候夸大的赞美或给予不成比例的赞扬、兴高采烈、以及物质相关的奖励。

  • 父母通过语言或行为传达出来的自己家或家族的特殊性、优越性(地位、财富、智商等)。或者通过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关信息(比如洋洋得意、对别人不屑一顾等)。

  • 父母通过言、行表现出的自大性的自恋行为或情绪,比如自夸、吹牛、贬低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等,或通过非语言方式(比如不屑一顾、洋洋得意、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自恋损伤时等暴怒和敏感)表现出的相关信息。

  • 由于家庭条件较差而被歧视、排斥、无法得到别人所有的物质、才艺、关注等而形成的无意识的关于超越、翻盘、和被关注的幻想。


关于遗传因素,又包括基因遗传和行为“遗传”。

人格特征具有遗传性似乎已经得到认可,对B簇人格障碍遗传性的研究中,Torgersen及其同事 (2012)兼用了会谈和问卷(为了消除会谈者可能有的偏见)的方式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B簇人格障碍(包括自恋性人格、反社会人格、边缘性人格、和表演性人格)属于高遗传类的人格障碍。其遗传性和精神分裂及双向情感障碍的遗传性相当。中国科学院的一个专门针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双胞胎研究(Luo etc., 2014)发现,自恋人格的内心(interpersonal)维度--自大(grandiosity)和人际(interpersonal)维度--资格感(entitlement)都具有中度的遗传性。但他们没有把自恋人格的其他特征比如共情力缺乏包括进去。

行为“遗传”指当一个孩子被自恋父母/照料者的言行长期影响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内化的父母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模式、和防御方式。等孩子长大之后不由自主地采用父母同样的方式应对人际、现实、以及内心的恐慌、自卑、和来自外界的挫折及想象中的他人的恶意,尽管他们曾经深受其害。


FYI: 人格障碍有多种,根据各自特点可分为三个簇: 

10 种人格障碍可以分为三个簇(A、B 和 C)。每簇中的各个类型共有某些基本的人格特质,而各种人格障碍又有着自己的突出特征。

A  簇的特点是显得离奇或怪异。它包括以下人格障碍,每个障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 偏执型:不信任和怀疑,常感他人对自己有恶意,或者遭到他人“迫害”

  • 分裂样:对他人不感兴趣,孤僻、独行

  • 分裂型:离奇的或怪异的想法和行为,奇装异服或举止怪异


B 簇的特点是表现出戏剧性,情绪化或不稳定。它包括以下人格障碍,每个障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  反社会型:不负社会责任,不顾别人,欺骗和操纵他人谋取私利

  • 边缘型:内心空虚、害怕在关系中被抛弃、关系不稳定、情绪控制问题和冲动行为

  • 表演型:求关注和戏剧性行为

  • 自恋型:需要被推崇、缺乏共情以及自我价值膨胀(被称作“自大狂”)


C  簇的特点是表现出焦虑或恐惧。它包括以下人格障碍,每个障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 回避型:由于害怕被拒绝而回避人际交往

  • 依赖型:服从和依赖(由于需要被照顾)

  • 强迫型:完美主义,僵化和顽固,可能会伴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但不一定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您一定听说过混合型人格之通俗说法,比如人前人后或人少人多的时候表现得很不一样,比如一个内向的人可能人前比较拘束,但人后可能非常大胆,想象力超群;人多的时候不怎么说话,但人少的时候,在二、三好友面前却风趣幽默,谈笑风生。人格障碍也可以是“混合的”,但这里的混合和通俗意义上的混合不大一样,但也有相似之处,就是主要具有某种人格障碍特质的人身上可能也兼有其它人格的特征,比如一个回避性人格障碍的人也有可能具有强迫性人格的特征。那么一个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也可能兼具其它人格的特征,比如偏执性人格、反社会人格、边缘性人格、表演性人格等。因此,表现出来的表象也各自不同。


自恋性人格的分型

自恋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夸大和自我中心的态度。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自恋性人格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自大型和脆弱型。

No alt text provided for this image
Picture captured online, contact to delete if there is copyright concern

 

1.  自大型(Grandiose Type): 自大型的自恋性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优越感和重要性的过分夸大,其特征有:

·   对自己的才能、成就和外貌有过高的评价。

·   需要持续的赞美和崇拜。

·   自负和自大,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特殊的人。

·    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共情能力。

·   常常夸大自己的成就,不顾事实的真相。

·   经常追求权力、成功和名声。

No alt text provided for this image
Picture captured online, contact to delete if there is copyright concern


2.  脆弱型(Vulnerable Type)又称隐形(covert type): 脆弱型的自恋性人格表现为自尊心脆弱、对批评敏感和自卑感的掩饰。以下是一些脆弱型自恋性人格的特征:

·    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存在内心的不安全感。

·    常常对自己的外貌、表现和能力过于挑剔。

·    需要持续的称赞和鼓励以维持自尊心。

·    对批评和拒绝非常敏感,常常感到受伤或愤怒。

·    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信任和偏见。

·    经常对他人嫉妒和嘲笑,以保护自己的脆弱自尊心。

其实,自大型和脆弱型/隐型自恋是相对的。自大型自恋其实也很脆弱,内心也很容易感到受到伤害,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形式是夸大和虚张声势。而隐型/脆弱型自恋者的内心也是自大的,只不过他们以隐蔽的或脆弱的表象表现出来,在有较安全的展示机会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自大。比如一个在外面表现为脆弱型自恋的人,在家里困难非常掌控和暴力;对上级可能唯唯诺诺,对下级可能非常蛮横霸道,多有挑剔指责。可以说,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的,自恋人格障碍的人都是两种类型的混合型,只不过每个人的所采用的防御方式不同,偏自大型的采用“虚张声势”的防御方式,以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恐惧、和自卑,以进攻和操控,防止他人伤害自己。而脆弱型则是选择“掩藏”的方式,隐藏自己的攻击性,以防受到反噬的攻击。所以,他们的“表型”出现了差别,而内心的本质是相似的。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经过专业心理评估和诊断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患有人格障碍,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有人格障碍,请找有诊断资质的人进行诊断。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存在类似的问题,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帮助。

有人又根据自恋的程度,自恋表现的特色把自恋分成多种亚型,常被提到的一些亚型包括:根据表现形式,自大型自恋又分为一些亚型,比如性自恋(sexual narcissism),身体自恋(somatic narcissism),头脑自恋(cerebral narcissism),灵性自恋(spiritual narcissism),公共形象自恋(communal narcissism),展览型自恋(exhibitionist narcissism),高度警觉型自恋(hypervigilant narcissism),敌对型自恋(antagonistic narcissism),报复型自恋(vindictive narcissism),和恶性自恋(malignant narcissism)等。 虽然这些亚型并不在 DSM 诊断标准里面,是为了识别各种自恋人群的方便进行划分,这里不妨列举一下:

·    性自恋者(sexual narcissist)指有的自恋者,除了其它的自恋特征之外,对自己的性魅力特别“自信”,并需要在关系中展示和得到称赞,这些人为了被称赞和证明自己的性魅力,以及不断地被称赞,可以不惜手段地寻找猎物。这些人可能是惯性出轨者,可能在追求不成时恼羞成怒,施以暴力。如果在关系中遇到这样的人要设法远离,避免坠入“爱” (引号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没有真正的爱),如果已在其中应挥刀斩乱麻,果断分手。

·    身体自恋者(somatic narcissist)指那些对自身的身体和美貌高度“自信”的人,他们会觉得自己比他人更强壮、更英俊、更美貌,或者执着于自己的某一身体特征,比如肌肉、皮肤、体重等等,他们也会对他人的外貌持批评态度,或者嫉妒他人的身体和美貌。身体自恋可能和性自恋相关,因为性自恋的人也会为了维持自己的性魅力而过度健身、节食、做美容手术等。

·   头脑自恋者(cerebral narcissist)指那些对自己的头脑或智力特别“自信”的人。他们会觉得自己比其它人更聪明、更有智慧,并且总想在这方面亚到别人或得到称赞。他们在讨论和争论中一定要做赢的那一个,并贬低他人的见解。如果有人竟敢提出异议,他就会恼羞成怒,或者感到深受伤害(在隐性/脆弱自恋人那儿)。所以,遇到这样的人切忌跟他争论,保持距离是上策。

·   灵性自恋者(spiritual narcissist)指那些通过宗教信仰展示自我重要性的人。他们通过宗教“教义”来伤害、羞辱、操控(gaslight)他人,并且不过具体情景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灵性自恋的受害者通常是那些因为各种困难或创伤非常原因寻求灵性帮助的人。

·   公共形象自恋者(communal narcissist)指那些在公共场合显示自大和夸大的自恋者。他们觉得自己深具公共风采,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演讲者、最会聆听他人、最有社交技巧、或者是世界上最具慈善心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伪善的人,并不能够真正的共情他人,他们的所谓的“慈悲”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或者操控他人或事情的手段。

No alt text provided for this image
Picture captured online, contact to delete if there is copyright concern


·   展览型自恋者(exhibitionist narcissist)者相信自己是人群中最亮的点,想方设法要处在聚光灯下,人们注意力的中心。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是聚会中最靓的仔或最美的美女,而且必须展现给别人,他们也需要同样出色的人陪伴。他们爱告诉别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主要是怕ta 身边的人为自己丢面子。他们可能也是那些爱自拍、爱炫富的那些人(里的某些),并且相信其他人一定会羡慕他们。无疑,这类人很可能共患有表演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

·   高度警觉型自恋者(hypervigilant narcissist),这类人一直处在警觉状态,老是觉得别人会批评自己、看低自己,并且不停地寻找有关的证据,并且能够做到“无中生有”,在别人中性或无意的行为中、言语中找到别人批评、贬低自己的证据。所以他们很难放松自己,尤其是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比如在社交场合以及在需要和他人共处、合作的工作当中。他们处在既非常想得到他人关注、认可、赞扬,有非常害怕被人拒绝、批评、看低,同时可能为了达到被重视的目的,在行为上又在讨好他人。可见他们但内心是多么地纠结。可以看出这样的人可能共患偏执性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

·  敌对型自恋者(antagonistic narcissist)和高度警觉型有类似的地方,但他们更不招人喜欢。他们的自大和资格感表现更加明显但又更加防御和缺乏共情能力,丝毫不顾及他人,总是把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往最坏处想和解释,并用愤怒还击他人的轻蔑--现实中有的或ta想象出来的。可以看出这样的人可能也是共患偏执性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的。

·   报复型自恋者(vindictive narcissist)的人对他人的不同意见特别敏感,总感觉是对个人的攻击。别人对于界限的设定被ta认为是对个人的拒绝。工作和生活中别人的不同意见和界限的设定都可让他们体验到无法忍受的伤害,尽管他们通常并不表现出来,但这种“伤害”在他们的内心发酵,脑子里会不断地想象可能的报复,有时会真的采取行动,他们可能是在职场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阻碍/报复那些故意和自己作梗(经常事偏执的念头)的人在工作中有进一步的发展,或使用手段阻碍或破坏他人的工作成绩的人;当和恋爱对象分手后在网上post 前女友裸照或激情视频的人,可能是在网络或社交圈散步对“对手”、前女友/男友散步谣言,以毁灭对方的名声而报复对方主动离开/抛弃自己的人。自恋的人感觉受到伤害并不是真的因为很爱对方,而是因为对方破坏了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恋幻想。就好比:我这么完美你能够跟我交往是你的幸运,我还没有嫌弃你呢(实际上在他们心里早就嫌弃了千百万遍了),你居然敢离开我,我不报复无法咽下这口气! 可见报复性自恋的人也可能是共患偏执性人格或/和反社会人格的人。

·   邪恶型自恋者(Malignant Narcissist)是自恋性人格障碍中最严重的亚型之一,其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1).    极度自大和自我中心:邪恶型自恋者对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持有极度夸大的看法,他们相信自己是特殊的、超越常人的存在。

2).    高度的自我陶醉和自吹自擂:他们经常吹嘘自己的成就、才能和能力,不断寻求赞美和崇拜。

3).    缺乏共情能力:邪恶型自恋者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关注和理解,他们主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4).    滥用权力和操纵他人:他们常常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控制、操纵和剥夺他人的权益,追求自己的私利。

5).    冷酷和无情:邪恶型自恋者缺乏对他人的情感连结,他们可能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漠不关心,甚至从中获得满足感。

6).    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他们常常表现出攻击性、报复心理和破坏性行为,可能会伤害他人的感情、声誉和权益。

7).    缺乏道德和伦理观念:邪恶型自恋者常常无视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能会欺骗、欺诈和违法行为。

可见,邪恶性自恋者可能兼具上面所说的多种自恋类型的混合而且表现得更加极端,对接触他们的人会造成极大的心理甚至身体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邪恶型自恋者是一种极端的人格类型,而且并非临床上被广泛接受的正式诊断。如果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有疑虑,建议寻求具有专业资质的人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有人还把健康自恋(healthy narcissism) 作为一个亚型。虽然自恋是一个谱系,人的自恋可以从良性无害,有时还有点可爱的,自我沉溺到很具伤害性的邪恶自恋,但自恋具有鲜明特征的自大和资格感,其核心其实是低自我价值感,内心是敏感脆弱的、害怕的、容易感觉受伤的。真正的自信和高自我价值感相关。真正自信的人反而是不自大的,是谦虚的、平易近人的、是有能力兼顾他人感受的人,并原因帮助他人成长的人,他们内心是坚定和强大的,他们对他人的感受敏感,但自己是不脆弱的。所以所谓的健康自恋应该属于自信范畴(将在 “自恋和自信” 的区别中讨论,敬请持续关注)。 

No alt text provided for this image


References

Luo, Y.L.L., Cai, H., & Song, H. (2014). A Behavioral Genetic Study of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Dimensions of Narcissism. PLoS One. 2014; 9(4): e93403. doi: 10.1371/journal.pone.0093403

Torgersen, S., Myers, J., Reichborn-Kjennerud, T., et al. (2007). The heritability of 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 assessed both by personal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Psychol Med, May;37(5):655-65. doi: 10.1017/S0033291706009755 

(July 1, 2023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