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出头的年轻人易患精神疾病?(图)

2015/05/07 admin 155

为什么20出头的年轻人易患精神疾病?(图)

  最近感觉生活好暴力,在暴打女司机事件之后,今日(5月7日)一段男子暴打扫地小男孩的视频迅速引发网友注意。陕西洛川,小男孩正在街边学习扫 地,一过路男子突然飞起一脚把小男孩踹倒在地,并不断用脚狠命踩踏其头部,随后用拾起扫帚抽打男孩身体。据悉,小男孩2岁,男子29岁并患有精神病史。

  目前,孩子暂无生命危险,打人者王某某已被洛川警方控制,正接受精神病鉴定。为什么20出头的年轻人易患精神病?Vice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对此咨询了美国心理健康学院博士后约翰娜·乔可。

  

图片关键词

  

港片《陀枪师姐》中的变态杀手鲍国平(骆达华饰演),患有精神疾病。(剧照)

  VICE:我经常听到“精神疾病多发于青春期晚期或20岁出头”的说法,而且从我所见所闻的案例来看,好像确实如此。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约翰娜·乔可:有的,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在青春期晚期或20岁出头发病。患焦虑症的成年人中,其实有90%都是在青春期就已发病了。基本上步入成年之 后,再患焦虑症的几率很小,未成年时期患的病会延续至成年阶段。最新研究表明,青春期大脑发生的重大变化是该时期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我们曾认为,幼年初 期过后,我们的大脑基本上就不会大变了,但事实证明:大脑的重大变化会持续至20岁出头。大脑在青春期晚期非常易受影响,因此社会环境的改变极有可能对大 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你刚提到大脑发展受社会环境多方影响,而处于成年初期的人在社会环境及经济状况上都要经历许多重大改变,如读大学、开始工作、搬离父母家等等。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化社会环境相对于生理因素对大脑的影响程度呢?

   有些类型的精神疾病更多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像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遗传的概率就比其他疾病高很多。如果你的某位一级亲属,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其中一种病 症,那么你遗传此病的风险就很大,且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能对发病起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它们的遗传性就低得多了。它们 的发病更多取决于环境因素:步入成年后,意味着必须经历并适应由父母的掌中宝到独立成年人的重大转变;而转变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必然会对精神健康与否产生 深刻影响。

  我们仍在继续研究生理因素与环境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程度。由遗传学可知,基因和环境并非独立作用,两者实为协同作用。

  这么说精神疾病的发病与否不是绝对的?

  没错。许多人都对此持比较悲观的态度,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有许多措施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产生,包括高危人群在内。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会致病,同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保护你远离精神疾病。

  人们需要留意哪些事情呢?

   清楚自己的风险因素非常重要。假设你的父亲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那么当然你也有患病风险。而在幼年时期社会关系出现问题,则是另一风险因素。亦或是你的 父母对你保护过度,从未让你亲自处理棘手问题,或也没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也是一个风险因素,因为家庭抚养方式会直接影响你成年后对困难的处理能力。

  

图片关键词

  

图片来自VICE,作者乔·本杰明(Joel Benjamin)

  假设某人开始出现精神疾病症状了。那么他该怎么做来减轻伤害呢?

   无论何种精神疾病,减轻伤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早接受治疗。疾病发展和习惯养成是一个道理:时间越长,它们就会越强化,而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么就 可能会演化为一种生理习惯。到了这个地步,再想治愈就非常难了,它们就会长期存在。一旦感觉到自己精神方面可能有问题,你就应该寻求医疗援助;在病症进一 步演化发展并威胁到你的生活之前,就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很多人可能会这么想:“好吧,也许我有些抑郁,有点焦虑,但应该没什么大问 题。”他们不愿意为了不确定的疾病花上数千元,所以很可能等到非去不可时才去就医。但如果你一直拖到病发才去就医,你的病可能会严重得多。从眼前来看,你 是省钱了;但长远来看,其实花销更大。我们对身体疾病的预防很多,但对精神疾病的预防意识显然不够。

  你如何看待自我诊断平台,网络医生,及其他网络健康工具?

   由于医疗系统不够普及完善,且人们对去看精神科医生还是心有芥蒂,所以会有人通过网络来了解自己的病情。这是个良好的开端,而且能让病患知道自己并不孤 独。但归根结底,这种方式无法帮助人们获得治疗,病人仍须去看专业精神科医生,告诉医生“我觉得我需要帮助”。当然,资源越多越好,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条 件更多接受治疗的病患,网络的确有一定作用,但无法代替诊断和治疗,也有可能延误病情。不过总体来说,信息还是越多越好。

  那网络是否有误导之嫌?

   这么说吧,我们假设有人诊断自己患有抑郁症: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一个标签可能有害无益;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就会有某些帮助。至于说误导,我只能说 每个人情况各异,因此获取针对自己情况的治疗十分必要。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认为人们太过盲目地期待简单、廉价、无副作用的治愈方法。

  所以你的意思是,对于精神疾病,没有像盘尼西林(青霉素)一类简便快捷的特效药?

  如果有的话就太好了,但目前还没有。非常令人失望,目前我们还没找到能够真正对精神疾病长期治疗有效的药物。

  对于精神疾病乃至一切疾病,我们掌握的知识似乎在不停翻新变化之中。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我看到很多关于红酒功效最新研究的文章,有些称红酒对健康有害,有些则称有利。这让医疗知识有限的门外汉云里雾里的。数年后,会有多少已知的科学认识发生变化呢?

  我觉得我们实际了解的总比我们预想能够了解的少。再次拿基因学来举例说明:解码人类基因组时,我们以为这下能解开一切基因奥秘了,终于能攻克遗传难题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可后来证明我们错了,深入了解精神疾病后,我们才发现: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很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大众媒体常常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医学问题,这会造成人们的盲目乐观。例如,他们会说:“抑郁症就是源于大脑上的这个点。”这让 人们误以为,我们可以轻松去除这个点,然后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远比那复杂得多。现在我们渐渐知道自己未知的领域有哪些了,听上去有些可怕,因为我们研究 的的确是个不断变化的领域;但我希望10或15年后,我们能更早、更准确的确定一些症状。反正就目前来看,我们对于神经系统科学的研究还非常肤浅。

  还有没有什么关于精神疾病的知识是你觉得广大年轻人应该了解的?

   年轻人应该知道,20出头时患的大部分精神疾病都有自愈的可能。但他们也必须知道,如果精神疾病没有自行消散,那么越早接受治疗越好。不要把看精神科医 生当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要拖到非看不可的程度才去。其实那不过就是普通的健康问题,就像每年的体检一样平常。务必要早发现早治疗,千万不要把病情拖 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阅读详情: 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15/05/07/361438.html#ixzz3ZSy3Wtlu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