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如赖活着!— 摘自lilyliu_toronto 的文章

2011/09/20 admin 94

好死不如赖活着!— 摘自lilyliu_toronto 的文章

好死不如赖活着!— 摘自lilyliu_toronto 的文章 .......... 死亡,有时候离我们是如此之近,简直是猝不及防。前日晚,几个朋友正开心聚餐,一通电话告知,那个人竟然自杀了!虽不是朋友,但很熟悉,“他”家就在我家前面第二座楼。他儿子很清秀,与佑佑年龄相仿,因此,常在小区里一起玩耍。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他高大的妻子或者孩子奶奶陪着孩子,她俩都很开朗,我们也常常互打招呼。见到“他”的时候不多,但每次都是阴郁的脸,据说他总是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怀才不遇。“他”其实算是很出色的,在一家大型国营公司任部门经理,而且还曾被公派留学。 有什么理由自杀呢?!我的头皮发麻。不到四十岁,风华正茂,妻儿老母全都弃之不顾。这还不算,竟然是在自家的地下室上吊!(我们小区的住户,每一家在地下一层都有一间十来平米的地下储藏间。)据说是清晨的时间,老母亲觉得儿子怎么这么久还没上来,就——我简直不敢想象,当白发苍苍的母亲推开房门,会受到怎样灭顶的刺激!这两天我都不敢下地下室了,何况他的亲人!母亲何罪之有要受这样的打击! 描述这个人的死并不是我的目的,更不想以一个突发事件就写一篇没有意义的八卦博文。他的死,必有其深层的心理原因。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是苦大于乐的,我们所努力追求的一切世俗的实相,到头来都是幻象,是空的,是要变的。说到底,是不属于自性的,因而是无法把握的。所以,很多人在忙忙碌碌之后,感受到的唯有空虚和寂寞。 这也是如今焦虑症、抑郁症越来越多的原因。人们活着,找不到根基,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使人们忘记了自我,也忘记了生活的本真乐趣。我们一心向外寻求,但追求到的一切却没有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快乐,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只有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落寞。 春季,是个失眠的季节。偶尔的话,睡两觉就缓过来了。如果是频发性的失眠,请不要无视,要静下来,反观自心,是不是弦绷的太紧?要知道,这根弦只要不断,就好调节,但你不能无视。 中医学家中里巴人告诫大家:“疾病不是勇气可以战胜的,不是刚强可以抵挡的。它是绳扣,只能解开;它是坚冰,只能融化。”“真正的强人是善借自然之力的人。”因此,当你的神经系统给你信号给你警告的时候,你就要停下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了,你要与疾病和解,“斗争”下去,受伤的唯有自己。 永远不要对自己失望,我们人是很容易对自己失望的,有时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是处。《庄子諵譁》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木匠工头带领一帮徒弟去伐木,大家看到一棵千年古树欲伐之,工头喝斥道:你们不知道这种千年古树都是无用之材吗?如果有用,早就被砍伐了,还能留到今天? 夜里,工头在梦中与树精老汉相遇,树精怪罪工头差点泄露了“天机”——正是如此,果树等树木因为太有用处,总是被人修理,因而早早衰老死亡,不中用之后,又被拿来当柴烧。而自己被称为“散材”,因无用而得以留存长久,现在却可以享受香火之供。 工头把梦告诉徒儿,但也不忘叮嘱:此散材无用,所以因没人关注而留存,但也不是毫无用处,否则也会早早被伐。因为它正好生长在庙门之外,以备大家乘凉之用,因而才能最终成为神树。因此,庄子告诉你,做一个没什么大用的人,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呢!过于急功近利的人,往往容易早早被摧折啊。 所以呢,我们要永远记得一个真理,那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当然,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菩萨行为除外。)因为,人身太难得了,不知道修了多少劫才赢得这个暇满人身!如果不学佛修行,不知道来世又将堕入何道。老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我们怎能如此不知珍惜!我们只要多做一件善事,来生就会多一份福报,多一份善缘;我们只要肯学佛一点,就种下一点善根的种子,来生总会发芽结果!的确,这个肉身不是“我”,是“我”借来使用的,此生过后,这堆肉带不走,终将归于尘土。但是,此生,我们要好好待它,因为我们要靠它来修行和获取解脱的智慧。 “自我了断”是最不明智的。净空法师说: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人就是自杀的人,他以为可以了断了,怎么可能?!自杀的人,无法正常投胎,成了“冤死鬼”,必须等待替身,在等待的过程中,每隔七天就要重复一次原来的自杀行为,也就是说,服毒的人,每七天又要服毒一次,上吊的人,每七天又要上吊一次,重复那样的痛苦,简直是恐怖至极。你说这样的人傻不傻呢!你觉得活着痛苦,可自杀以后比那个痛苦多多少倍! 所以从今天起,试着把人生的痛苦“清零”吧,允许自己做一个无用的人!慧律法师说:要对这个充满苦难的娑婆(勘忍)世界放弃所有的要求!我们一辈子做的就是“放下”的功夫!他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有一个常去听《六祖坛经》的女居士在得知丈夫外遇之后,竟然自杀而亡。所以,慧律法师提醒我们,学佛好坏,不在于你的经文诵的多么熟练,你的咒语会背诵多少,重要的是你修心到怎样的程度,你“放下”的功夫怎样 ............................ [url]http://www.huzhu.ca/home/space.php?uid=194&do=thread&id=633[/url]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