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麽羞愧常和性相联系?

2011/09/11 admin 381

为什麽羞愧常和性相联系?

Why Shame is often connected to Sexuality?

 

此文原发于2009第一届世界华人性学会议论文集)

 

Author discuss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uality and sham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and psychology/psychoanalysis. Concept of shame, how shame feeling is stimulated and where shame usually comes from will be discusse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history in general and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factors--will also be discussed.  You will see how women become the victims in the process.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author will also discuss how shame is still connected to sexuality in the age of “sexual freedom” and how individuals are affected by the shame feeling.

 

Key words: sexuality, shame, psychoanalysis, culture, psychology

 

作者从文化和心 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性和羞愧的关系。作者还将讨论羞愧的概念,羞愧如何产生,羞愧的来源。还将讨论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类的一般历史和中国的历史 和文化因素-和羞愧的关系。性被羞耻化的过程中,妇女成为主要的受害者。文章的最后,作者将讨论在当今“性自由”的年代,羞愧如何仍然和性相关联以及个体 如何受到影响的。

关键词:性,羞愧,文化,心理学,精神分析

 

这篇文章可以算是我在Montreal 世界性学大会发言的续篇。在那次发言中,我提到性在中国很长的历史中都是一个禁忌,是不可言说的。我还把中国的性史人为地划分为五个阶段:崇拜阶段(worship period), 宽松阶段 (lenient period),限制阶段 (restricted period), 禁忌阶段 (forbidden period) 和第二个宽松阶段  (the second lenient period)。 在我们的文化中,为什麽要对性和进行限制甚至禁忌呢?我们还知道,在我们的语言中,当你要羞辱一个人的时候,从“国骂”到祖宗十八辈,大都和性有关。中国 的性“野史”仿佛又丰富多彩,今年中国人在多伦多成立了多伦多的第一家性博物馆,展品都是从中国运来得,可谓丰富多彩。一方面不可言说,另一方面又在羞辱 性语言和“野史”中大兴其道,这大概说明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性在我们的文化中是被压抑(repressed)的, 只好从这样的渠道来表达;另一方面就是性和羞愧(shame)有关, 或者说能让人产生羞愧或羞耻的感觉,特别是当性被公开化以后,所以被用做攻击的武器。其他文化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呢?关于性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我想从精神分析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理解。

 

那麽羞愧到底指的是什麽呢?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性和羞愧有什麽样的关系? 这是我搜索到的关于羞愧的定义之一 (MSN):1. 一种负面的情绪,包含受侮辱、没价值、和尴尬等(negative emotion: a negative emotion that combines feelings of dishonor, unworthiness, and embarrassment);2. 丢脸或出丑的状态(state of disgrace );3. 某些人或某些事使某些人感到羞愧(cause of shame: somebody or something that causes somebody else to feel shame)。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羞愧首先是一种负面的情绪emotion,是自我体验到的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羞愧也可以是一种情感(affect),是一种可以让人看出来的状态,其表现可能通过比如脸红(blushing)、低头、回避眼神接触等表现出来。Darwin (1872)认为脸红是“在所有的表情中最特别和最人类化的。”可以说羞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 羞愧是当意识到自己真实的自我(ego)和理想自我(ego ideal)的差距时产生的一种情感。自己的表现和理想的表现有差距而且被人看到了这种差距时产生的。羞愧和外界因素相关联,而且通常和他人(这里他人可以时在场的也可以是不在场的)有关。所以羞愧(shame)和内疚感 (guilt)是不同的。 内疚感,可以是自己的感觉,和他人无关,是超我(superego)对自我(ego)的攻击产生。而羞愧是自我在没有实现理想自我(ego ideal)时产生的; 是一种不足感 (sense of inadequacy)(Pajaczkowska and Ward, 2008)。对羞愧的直接反应就是掩盖或躲藏。 羞愧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感觉,它可以突然产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非常强烈的(overwhelming)的程度。羞愧是自恋性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个体的一种中心情感。有人认为它在自恋性人格中的重要性就好比内疚(guilt)在神经症(neurosis)中的重要性一样。我们在自恋人格个体可以观察到他们在自高自大和自卑之间的不断摆动和挣扎。

 

羞愧(shame) 以及它与性及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得到业界的关注。100多年前,Sigmund Freud (1905)写了《Three Essay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他认为婴儿性和成人性的多种形式相关联,认为有时候羞愧是人类固有的对婴儿期性欲的反应。他还认为羞愧和窥淫欲, 视觉的快感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因为视觉的快感从最初开始就和客体相关。Freud 还将羞愧和自恋性脆弱感(sense of 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相联系,他认为这种脆弱感,特别是女性的自恋性自卑感和她们对自己生殖器的自卑体验容易导致她们的羞愧。Freud的这些说法当然遭到女权主义的攻击。 Anthony (1981)在回顾Freud 理论的同时指出,当女性克服了精神分析早期的女性羞愧之后,很多人可以发展出比男性病人更强的移情。还有人认为男性也有生殖器自卑感,他们会嫉妒女性的生殖器因为女性具有生育孩子的能力。而且,男性生殖器是外在的,更容易受到伤害和攻击。不管男性还是女性,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是那些不足感,那些缺陷/缺点被人发现或害怕被人发现使人产生了羞愧。

 

Kohut(1971)认为羞愧是当自我表现自大时,理想自我,作为卫士和保卫者,对之进行调节时自我的一种反应。当人有羞愧时,会有一种想要躲起来的愿望“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钻进去”),这种愿望实际上是对暴露欲望的一种防御机制,是一种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Wurmser,1981)。临床上,这种现象会在很多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的病人身上看到。就好比常言道的“欲说还羞”“遮遮掩掩”。

 

有人(Feldman)则认为外界现实和本能欲望的冲突导致羞愧反应。 将外界因素引入羞愧。 事实上,在精神分析的很多文献中谈到注视(gaze)和羞愧的关系。Adam 和 Eve 在 伊甸园的时候,在智慧混沌未开化(好比婴孩状态,孩子对裸体没有羞耻感)的时候,对自己的裸体处之泰然,丝毫没有羞耻感。但吃过象征智慧的苹果之后,才意 识到上帝的存在,意识到上帝在注视他们,才有羞耻感,在被从伊甸园驱逐出来的时候,才知道用无花果树的叶子遮挡住私处(请注意私处-生殖器-是一个含蓄或 者文明的说法,是文明化的结果,也是性从语言中被禁止的一个例证。)在油画《Adam and Eva banished from Paradise》中,Eve 用手遮住她的乳房和私处,而Adam 则用手遮住他的眼睛。 看(seeing )和被看(being seen)都让人产生了羞愧。就我对西方文化的粗浅了解,比如日常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看出东西方在这点上的不同。 在中国,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围观什麽,而在西方则较少看到这种现象,仿佛围观别人是一种不高尚的行为,本身是另人羞耻的行为,也是羞辱人的行为,为了减少 对自己和他人的羞辱和伤害,人们有意无意地不去围观。Biernoff (2008)提到为那些在战争中面部受伤畸形的人佩带面具不但可以使得那些士兵重新获得自尊,而且别人也可以免除回避注视他的痛苦。在中国耻辱感则全部集中在被围观者身上,围观者反而有了一种优越和高高在上的感觉,得到某种(每个人得到的当然不一样)精神上的满足。

另外,注视可以是真实的注视,也可以是想像中的注视 (比如超我中父母或权威的注视)——自我注视/批评。

 

当 我们提到本能欲望,人们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性的欲望。在外界因素,社会和文化对本能欲望的控制中,对性本能的控制和压抑可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对攻击本能 的控制(主要通过法律和制裁)。在人性的本能中,为什麽性欲望需要特别控制呢?为什麽性常常和羞愧/羞耻相联系呢?让我们看看在性活动,特别是在性交时发 生了什麽?正常情况下,双方会裸体相向,没有了衣服的遮蔽和保护。不但身体完全地暴露于对方的注视之下,身体和情绪也开放给对方进行最亲密的探索。而且,在性高潮来临的时候,身体和情绪似乎都失去了自我控制,完全不再有任何伪装(除非是伪装的性高潮。那也许是羞愧的另外一方面。)Jacobson (1964) 认为,羞愧反映……一种失败,或整体自我/自体的缺陷(a failure or defect of the whole self). 对于自我,根据学科不同,定义也不同。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中, 对自我的认识也有所区别,但无论你认为self as I or as me 或者把自我与ego 等同与 否,有一点共识好想都认为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体。我们的身体是我们整体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身体以及身体的反应还和复杂的心理甚至社会因素纠缠在一起。所 以,可以说,当性交时,暴露给对方的是你的整体——优点和缺点,骄傲的和自卑的,统统暴露出来。所以,也是最最脆弱的、极易产生羞愧的时刻和最容易受攻击 的时刻。所以,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性成为最常用来羞辱人的工具或对象。扒光她的衣服(这里我用“她”是因为女性是常见的受害者。我们都知道古代如何惩罚 通奸的妇女,我们都知道这样或那样的故事关于某某妇女被人扒光衣服等等。我们大概还有记忆在大/小纸报流行的那个年代,当要打垮一个人的时候,如何把她和 人通奸/勾引人的细节公之于众(当然杜篡居多,否则别人如何知道那些细节!)。在现代的八卦媒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厌其烦的报道某某明星或知名人物走光 的照片。其目的无非是想抹黑其形象,激起受攻击者的羞耻感。

 

羞耻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overwhelming)的一种情感,有时是致命的。Pollock (2008)在她的《The Visual Poetics of Shame》中以韩国演员李恩珠的自杀作为文章的开头。她说她是在香港听CNN的报道听到的这个消息,而且CNN说李恩珠“had killed herself for shame”.中文中有“士可 死,不可辱”的说法。羞愧有时如此让人难以忍受,死亡反而成为解脱。在忧郁症病人中,羞愧是一种常见的情感,相信很多因忧郁而自杀的病人中,是因为受不了 羞愧的折磨。比如感觉成为别人的负担,被人看不起(与理想自我的差距)等等。似乎可以推理,要想彻底打败一个人,就羞辱她/他,让她/他无地自容。因为我 们前面说过的种种原因,性是常见的感到羞愧和羞辱人的一件事情。周而复始,更加加重了性和羞愧的联系。所谓stigma大概就是这样产生的。 Phil Mollon (2008)说“Despite a seemingly sexually liberated culture, sexuality is still disturbing and puzzling.”(Phil Mollon, 2008). 虽说现在中国在性观念开放和自由方面与几十年之前不可同一而语,但Mollon的这句话大概同样适用于中国的现状。

 

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rape(强奸)对受害者带来的耻辱。Rape的发生远比表面看起来发生的普遍,可以说,报告警察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美国的一项调查(1992)发现,在4000多被调查的妇女中,每8人当中就有一位曾经是强奸的受害者。几乎一半的受害者,被强奸一次以上。 几乎1/3的受害者被强奸时小于11岁, 60%的受害者被强奸时小于18岁。84%的强奸没有报告警察。Kilpatrick & Resnick (1993)的调查则发现23。3%的妇女曾经历完全强奸(completed rape),13%的妇女经历过多次强奸。这麽多的受害者,而强奸又是对人伤害那麽大的事情-强奸受害者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中最大的群(Foa & Riggs, 1993) ),却这麽少的人向警察报告,为什麽呢?因为羞愧。Allen (1999)认为,任何可导致负面自我形象(self-image)的 事情都可能触发羞愧感,包括虚弱感、肮脏、缺陷、被暴露、弱小、愚蠢、无助、失控、受损伤、没人爱和不可爱等。那麽被侮辱会触发上述的那些负面感受呢?几 乎所有,不是吗?强烈的羞愧感,不光是受辱者,或许(其实很常见,见本文的其它例子)她的家人都可能产生强烈的羞愧感。不但羞愧,受辱者又是还会产生内疚 /罪恶感(guilt ),因为她们会感到自己做了违犯其道德标准的事,尽管当时事被迫的,特别在特别强调贞操的社会。如果一个人备受羞愧和内疚两种情感的折磨,她会将这件事公之于众吗?所以她不但要默默的承受所受的创伤,还要受这两种情感的折磨。

 

中 国有句古话“食色性也”。通俗的理解就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既然是大众的理解,也就代表大多数人的理解。既然如此,为什麽性如此和羞愧相关,而吃饭 则不呢?吃饭是一种大众行为,而性则是一种私秘行为,但动物则可公开性交,因此,人类的性观念还是文明化的结果,或者说是对性进行控制的结果。婚姻是对性 调控的最直接产物。婚姻之外的性大都是被禁止的。异族不可通婚,不同宗教信仰不可通婚,等等限制。就在2007年,一名17岁的伊拉克少女,因为和不同宗教信仰的男子恋爱,被用石头活活砸死。至于通奸,更始严加禁止。不难找到历史上对通奸的严厉惩罚。比如古朝鲜对通奸妇女脸上刻字,古罗马对通奸妇女的流放,古代中国的木驴和幽闭刑罚。还有贞节带。伊朗2002年才废除用对通奸妇女的石刑。这些刑罚的目的,当然是行威慑功能,同时最大限度的羞辱胆敢违犯社会规定的当事人和起到杀鸡儆猴的目的。

 

还有禁书,中国的《金瓶梅》,外国的《Lady Chatterley’s Lover》,大都因为有露骨的性描写。 这是文化转播方面的控制。古今中外都有。

 

通过对服饰的成文及非成文的规定大概是对性的最温和的控制。我在Montreal的 发言中比较了中国各个时代/朝代的服饰。在中国的古代服饰中,唐代的服饰公认为最能表现女性的特征。随着中国性禁忌的发展,服饰中对性特征的强调越来越模 糊,到了文革时期,全国上下军装一片则完全消除了性别的服装差异。那个时候,如果说一个人“作风有问题”,基本上就对其政治前途判了死刑。“衣着暴露” “袒胸露背”等等是描写“坏女人“常用的字眼。现代的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对妇女的服饰仍有严格的要求。Hijab是中东一些国家要求妇女外出要穿的一种服装,一种从头到脚完全盖住而且宽松的服饰,是完全掩盖妇女特征的一种服饰。) (另外,欲盖弥似乎无论如何也不适于文革服饰和Kijab.) 这样做的其中一个借口就是出于保护女人的好意。很熟悉是不是?所谓道德也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控制和教化中产生的,它一点点地被人接受,慢慢地被人内化(internalized)成 为行为准则地一部分。性和羞愧也是这麽联系起来的。道德内化的结果,就是人会自动地产生羞愧感,不再需要外界的强制。就在不久前,中东某国家制定一法律 ——就是女性外出需要征得丈夫的批准。西方国家认为这是对妇女人权的冒犯,在舆论上对那里的妇女进行支持。可是,在加拿大记者的采访中,一些中东妇女却认 为这种法律是合理和应该的,对之进行合理化。回到性上来,一些人的性功能障碍,是和他们的性观念相关的。 性冷淡和性快感的缺乏(在女性多见)和抑制和性是肮脏的、令人羞愧的观念挂念相关,也是不争的共识。

 

在中国有很多关于“红颜祸水”的“历史故事/传说”。所谓“红颜祸水”多少有女人诱惑男人,致使男人迷恋于床第之欢而耽误事业大事。轻者前途毁尽,重之则祸国殃民。用“红颜祸水”的故事来教育人们,特别是女人不可放任自己的sexuality,“淫荡”的结果可能会祸国殃民,有关社稷存亡,比较著名的比如杨玉环、妲 己、陈圆圆等等。对普通人来讲,文化传播包括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现在互联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革中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都记得当年的样板戏, 阿庆嫂、江水英、李铁梅,都是硬铮铮的单身女性,丝毫没有爱情的影子,更不用说性了。还有当时的艺术作品,那些宣传画……电影中最有女人味的都是反面角 色,坏女人。试想,孩子们接触了这些作品会得到什麽样的印象?性是不可提起的,是不好的,是坏的。只有坏人才要性。女人更千万不可不可放任自己的性欲望, 否则你就是个坏女人,而且还会为自己、家庭、甚至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和耻辱。

 

Pajaczkowska and Ward (2008)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羞愧本身就带有被动和女性化的色彩。Freud 认 为女性的羞愧来自于性器官的自卑感,女权主义则认为来自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文明和男权文化的结果以及道德的教化使得女性更容易对性产生羞愧。古今中 外,在对通奸的惩罚中,女性往往是被惩罚的一方。因为性产生的羞愧有时会成为家族的耻辱。性有时被认为是对纯洁的玷污,有时甚至演变成家族的耻辱。中国 人,至少我们这一代及以前的中国人,都对某某妇女离婚后其父母兄弟拒绝让其入家门以及非处女结婚的女性被其丈夫惩罚等的故事的故事并不陌生。即使现在,互 联网上对这些事情的讨论仍然不绝于耳。Pajaczkowska and Ward (2008)提到英国的一个事例,说的是一个妇女被她的父亲和叔叔杀害了,原因是她离开了她的家庭为她选择的虐待狂丈夫。为什麽她的父亲和叔叔会站在她的丈夫那边呢? Pajaczkowska and Ward认为其中的一种可能解释是他们,作为男人,因为她的丈夫无法控制‘他的’女人,伤害了他们男人的自尊,使他们自己产生了无能(impotent同时又有阳痿的含义)和被阉割的感觉,他们自己无法忍受这样的耻辱感。这是否也可以是上面提到的那些中国的例子的一种解释呢?

 

和不久之前相比,现在确实是在一个相当宽松的年代。性教育及宣传非常常见。电视和电影中具有性暗示或明示的性的镜头越来越多,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中对性的描写似乎没有了任何禁忌,从贾平凹的的《废都》到互联网上的“木子美”,到《色戒》和《断背山》-虽说并非中国电影,但是允许公开放映的。这些文化传播对性及其意义进行了新的演绎,无 疑对减轻性羞愧有帮助。大家对婚前性、未婚同居、离婚、再婚、甚至同性恋已经不再那麽指责,甚至对婚外情/性、“二奶”等也相当宽容。可是,“那是个离婚 的女人!”是否仍然有负面的含义呢?而且,这些现象是否在加强其它形式的羞愧感呢?有过婚姻辅导经验的人都熟悉,婚外性在当事人各方所造成的羞愧感(特别 是当事情暴露以后)。谁的羞愧感会最强烈?第三者?否。往往羞愧感最强烈的是被背叛的那方(妻子较多)。为什麽?前面提到,性交过程是整体自我的参与。如 果你所爱的人(他/他也是应该爱你和欣赏你的人),应该是接受和欣赏你整个自我的人(a grandiose fantasy)曾经与之有过灵肉交融的人,背叛了你,就会怀疑自己本身存在缺陷,因此,感觉ego和ego ideal之间的差距就加大了。用另一种说法,婚外性,是对被背叛方的一种严重的自恋性伤害(narcissistic injury)(尤其是当早年的自恋性伤害存在时),羞愧感由此产生,自恋性狂怒(narcissistic rage)由此产生。(Kohut, 1972) 很多人可能永远都完全从这种伤害中恢复过来。 那麽对于背叛的一方和第三者,婚外性的爆光,则好比被禁止的(forbidden)性暴露于他人的注视之下,羞愧感也会因而产生。可见,羞愧感的产生,和多种因素有关,与道德标准有关,还与深层的心理因素有关。

 

还 有对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求助者都会回避与治疗者的目光接触(仿佛一种反射性的对注视的回避),其羞愧感显而易见。就在作者完成这篇文章 的当天,作者就接待了一个夫妻性生活不满意的病人。整个访谈过程,他都一直将头埋在他的臂弯之间,直到最后的几分钟,才可以抬起头来看着我说话。

 

是的,现在是处于对性的“第二个宽松阶段”,但是,性的stigma 仍然存在,而且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Despite a seemingly sexually liberated culture, sexuality is still disturbing and puzzling.”西方这样,中国也不例外。陈 冠希性丑闻”时间历经两年之久都没有完全过去,当事人事业、家庭、和心理上所上所受的影响更会经久存在。“潜规则”事件时期,演员导演人人自危。《色戒》 播出后,对演员的所谓“封杀”,以及演员自己的“低调表现”。有人可能辩解说因为其中的政治元素,但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因为其中性的镜头 。

 

综上所述,性和羞愧的关联是因为性其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和文化对之的强化。另外,羞愧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感,避免羞愧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动力。只有当羞愧过于强烈和反复发生的时候,才会产生问题。不知羞耻(shameless)则是更复杂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含有防御功能( Yorke,2008)。 是一种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对此,这里不想多加讨论,不仅因为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东西,还因为我对这方面的思考不够成熟。

 

参考文献:

  • Allen, J.G. (1995). Coping with trauma.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Inc. Washington DC, London, England
  • Amsterdam, B. and Levitt, M. (1980) “Consciousness of self and painful self-consciousness,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ren 35: 67-83
  • Anthony, J. (1981) “Shame, guilt and the feminine self in psychoanalysis”, in S. Tuttman (ed.) Object and self,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PP. 191-234
  • Biernoff,Z. (2008).Shame, disgust and the historiography of War. Introduction: Shame, Sexuality and Visual Culture. In Shame and Sexuality, ed. C. Pajaczkowska and I. War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 Crime Victims Research and Treatment Center: Rape in America: A Report to the Nation. Charleston, SC,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92
  • Darwin, C. (1872).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 Foa EB and Riggs DS (1993),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rape, in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Review of Psychiatry, Vol 12. Edited by Oldham JM, Riba MB, Tasman A. Washington DC, Ameirican Psychiatric Press, 1993, pp 273-303
  • Freud S.(1905)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Standard Edition 7: 125-318
  • Freud S.(1909) ‘Notes upon a case of obsessional neurosis”, Standard Edition 10: 152-318
  • Jacobson, E. (1964), The Self and the Object World.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  James,W. (1891).do not eat it it tastes bad.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Vol.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90)
  • Kilpatrick DG and Resnick HS (1993),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to criminal victimization in clinical and community population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SM-IV and beyond. Edited by Davidson JRT, Foa EB.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1993, 113-143
  • Kohut, H. (1966) Form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Narcissism. In Self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ities, ed. C. Strozier. New York: Norton, 1985 pp. 97-123
  • Kohut, Heinz (1972). Thoughts on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 rage. In The search for the sel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pp. (Vol.2, pp. 615-658).
  • Kohut, H.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 Mollon, P. (2008). The Inherent shame of sexuality. In Shame and Sexuality, ed. C. Pajaczkowska and I. War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 Pajaczkowska  C. and Ward I.  (2008). Introduction: Shame, Sexuality and Visual Culture. In Shame and Sexuality, ed. C. Pajaczkowska and I. War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 Reich, A. (1960), Pathologic forms of self-esteem regulation.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5: 215-232.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 Wang, F. (2005), Montreal Sexo 2005
  • Wurmser, L. (1981) The Mask of Shame.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Yorke, C. B. (2008).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hame. In Shame and Sexuality, ed. C. Pajaczkowska and I. War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作者:

王方(Francy F. Wang) MD MMS

Toronto,Canada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