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 or 坏妈妈 (原创)

2011/11/15 admin 31

<p>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转贴在下面。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为什么中国妈妈是一流的?》看完这篇文章不知为什麽有些忧心忡忡。忧心的不是这篇文章本身,而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作为一名美国学者的观点对人带来的误导。<br />
&nbsp;<br />
中国妈妈是一流的是因为中国妈妈慈爱、勤劳并愿意为孩子做出牺牲,而不是因为象作者那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并用强制的手段强迫孩子遵循自己的意愿。一流的中国妈妈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用心烹饪搭配孩子的饮食;一流的中国妈妈关注孩子的学业和成长,但是用爱心引导,因材施教,鼓励孩子发挥他们的潜能;一流的中国妈妈在关心孩子学业进步的同时还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关心孩子的喜怒哀乐,不仅仅用冷漠的态度强迫孩子完成她所希望孩子完成事情;一流的中国妈妈会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宽容孩子犯过的错误仍然一如既往地爱她的孩子,不会因为孩子不会弹钢琴或者没有考到A而减少对孩子的爱;一流的中国妈妈是孩子的好后方,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心身疲惫的时候,会来到好妈妈的身边寻找安慰,加油充电,然后重新面对人生和事业的挑战。<br />
&nbsp;<br />
当然,这是理想的中国妈妈,而且世界上所有的一流妈妈可能都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流的爸爸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理想的标准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任何做过父母的人都有体会有时候会失去耐心,有时情绪不好,有时有挫折感或生气,有时也会指责或说出不理智的话。是的,父母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对孩子报有期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好的父母都会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并尽量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其实,即使父母不说,孩子一般也清楚父母的期望,他们从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状况、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等等能够figure out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可低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仅包括给孩子提供多少物质的需求和帮助孩子取得了多少具体的成绩,还包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个被父母贬低长大的孩子,即使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也可能仍然不高,可能一生都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可能发展出很多心理和精神的障碍,临床上这些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作者认为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就能给孩子自信,但只能给他们在这项技能方面的自信,如果用强制的手段达到技能的掌握,却有可能对其做人的自信有负面影响。作者的主观出发点可能是为孩子好,不少父母象作者那样,相信孩子有一天能够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是的,有一天,也许孩子从理智上能够理解父母,甚至感激父母,但对心理的伤害却已经形成,所以,如果作为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在对孩子培养教育时,就应该考虑对孩子心理发育这方面的影响。<br />
&nbsp;<br />
对孩子不是不可以引导甚至批评,但是,如果不断地对孩子说你无用、废物、蠢材、白痴、肥胖等字眼,为了让孩子服从,采取&ldquo;不准吃午饭,不准吃晚饭,没有圣诞节礼物,没有光明节礼物,不准办生日聚会,两年,三年,甚至四年&rdquo;则可称为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作者自己也提到当她父母叫她&ldquo;废物&rdquo;时,自己也感到不安和深深的愧疚,是的,不安和愧疚是人类的情感,人人(反社会人格的人和没有自知力的人除外)都在某些时候产生过这种情感,但如果这种愧疚感反复在小孩子的心里出现,结果会怎样呢? 作者自己成为母亲后的表现,是否受她自己经历的影响呢?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一个客人听到她的话后,感到非常痛苦不安,还留下了眼泪,并早早地离开了晚宴。为什麽呢?是不是她的话勾起了客人的某些记忆呢?我只能说作者自己psychologically很不敏感。<br />
&nbsp;<br />
&nbsp;<br />
Empathy(同理心)对一个人很重要,对父母也很重要,有同理心的父母会从孩子的角度来体会孩子的感受,会悉心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br />
&nbsp;<br />
作者还提到,练钢琴过后,她让孩子和她一起睡觉,孩子仍然依偎着她,再没有隔阂。是的,当你呵斥过孩子,甚至打过孩子过后,孩子还会跟自己亲密,甚至会讨好自己,这是因为孩子是弱小的,你是大人,是强大的,他们要依赖你,需要你,身体上和情感上,这不仅是因为担心如果不讨好大人,后果会怎样,而且也因为她确实是爱你需要你。那不仅仅是担心没饭吃,没礼物,不能去卫生间。这就是为什麽被虐待的孩子仍然会表示不想离开父母。这不是简单的爱与恨的问题,爱与恨也可以是交织的,孩子当然无法这样逻辑地思考问题,但他们有自己的intuition,直觉,而且通常还挺准。<br />
&nbsp;<br />
还有,即使和好了,忘记了,负面影响依然可能已经产生了。<br />
&nbsp;<br />
也许孩子钢琴弹到十级,也许孩子掌握了很高的技能,但被扼杀的有可能是孩子的创造力和激情(非指真正talent并喜欢钢琴的孩子。仅以钢琴为例。)。记得曾经和几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谈论某个很知名的钢琴家,这位钢琴家以高超的弹奏技能著称,但大家都感觉他的弹奏缺乏创造力和&ldquo;灵魂&rdquo;(这是一个心理学家用的词,本人不懂音乐)。大家对此钢琴家的经历有所了解,据说其小时候练琴非常辛苦,是被父母逼着练琴的(已到abuse的程度),其为父母而练琴,非发自内心的热爱,怎会有自己的&ldquo;灵魂&rdquo;?<br />
&nbsp;<br />
作者的用意是想和人分享其教育孩子的经验,无可厚非。我认为做&ldquo;中国父母&rdquo;or&ldquo;西方父母&rdquo;(请注意我这里用了引号,指两种极端的例子,并不一定限中国人或西方人)的问题,不可走极端,西方教育和中国/东方教育各有优劣,应用时优择劣汰。还有,懂一些心理学知识还是有帮助的。</p>

首页